当前位置: 党建工作 -> 法官文苑

司法良知是公平、公正的保障

  发布时间:2014-10-10 16:45:53


   在日常的生活中,经常听百姓说的一句话是,“要做个有良知的人”,什么是“良知”呢?有人说良知是被圣灵充满的优良之知。我想良知就是人类生存的法则,符合人们公认的标准,那些违背人伦,违背常理的作法包括违法、犯罪等行为,都可能被划到没有良知的范畴。没有良知的人容易被指责和嫌弃。也不符合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。做人要有良知,这是对一般人最普通的要求,但对于那些对社会有特殊使命的人,不但要有一般人最普通的良知要求,还要有职业具体的要求,才能胜任对于特殊职业的特殊需要,比如法官,法官是一种寻求和实现公平和正义的崇高职业,守护社会正义是法官的神圣使命。这就要求每个法官都要有司法良知,什么是司法良知呢?我认为司法良知就是在社会良知的基础上正确的理解和应用法律,对正与误、善与恶的正确判断。司法良知贯穿于每起案件审理的过程中,是法官办案之根本,是公平、公正的保障。

   首先,司法良知是做好“裁判员”的前提。一场比赛,裁判员是否公正、公平的裁判,是这场比赛成败与否、人心向背的关键。法官做为争议双方的裁判员,在审理每一起案件的时候就象在裁判一场比赛,能否依法公正、公平的裁决,一要看法官对于法律知识的掌握,法官是法律的执行者,要求每个法官必须能深刻理解、掌握法律,还要能娴熟的运用法律。二要看法官的司法良知,司法良知对于法官审理案件很重要,有时感觉司法良知是无形的,可它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,司法良知存在于执法者办理案件时的思路历程中,在这个思路历程里是否加入个人的成份,是否因为某种原因而“滥发善心”,是否导致判决结果偏离法律轨道,这都是有无司法良知的具体体现。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官,就必须时刻强化司法良知,使自己的司法良知始终运行于正确的轨道上,这需要不断的学习体悟、正确的思想引领、严格的纪律约束,还要甘于清贫、甘于奉献等,这些都是有司法良知的法官必不可少的品格。

   其次,司法良知是树立法律权威的需要。在法制社会,人人应该敬畏法律、遵守法律,因为法律是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。同时法制社会也要树立法律的权威,由于几千年的“人治”统治,使百姓更相信“人”的力量则忽视了法律,更相信行政管理的力量,弱化了法律的存在等等,这些历史遗留的一些思想和习惯,如何去除?就需要今天的执法者来清理和扭转。让百姓更相信法律的公正、公平,更希望用法律解决问题,百姓能做到这样,法官首先要做到坚守司法良知,严格依法办案,决不办关系案,人情案,交易案,真正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官办案的公正、公平、无私,每个办案的法官都如此的坚持,法律的权威自然会树立起来。

   再次,司法良知是依法办案的根基。有人也把司法良知比喻成扣扣子,司法良知就象是扣第一个扣子,我们穿衣服的时候,试想想如果第一个扣子扣错了,下边的扣还能扣正吗?即使下边的扣正了,也是有瑕疵的。坚守司法良知才能走好下一步,坚守司法良知就是要严格执法,只有法律才是人们共同认可的公平、公正的准则。大千世界,芸芸众生,没有规则,肯定是一片混乱,有了规则就要严格执行,否则也会形成混局。如农场的管理者如果不能严格依法办事,最终会使自己陷入一个无法自拔的怪圈中,有的农场为了不让百姓上访,对百姓的要求一味的妥协,当第一个得到甜头的百姓满足的离开后,接下来会有无数个这样的问题出现,这时想公平、公正的处理问题都难,接下来当事人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,当事人会认为不公平,会认为领导有私心、徇私情等等。这也是上访者多的一个因素。法官在办案时也会有人来找关系,说情等事情发生,这个时候司法良知一定要占上风,不为所动,依法办案,即使裁判结果与当事人预期的结果不一样,只要法官是依法公平、公正的裁判,当事人的心中肯定会服气,会更相信法律。否则,会被当事人怀疑,产生信任的危机。

   作为法官,可以没有钱,可以缺少关系,但决不能缺少司法良知。因为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,关系到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,更关系到法律权威的树立。

责任编辑:刘越    

文章出处:绥化农垦法院海伦人民法庭    


关闭窗口